现在中小学的劳动实践不再是偶尔的 “大扫除”,而是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孩子在平时就参与劳动,学习扫地、做饭、种菜等真技能,还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现在中小学的劳动实践不再是偶尔的大扫除,而是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孩子在平时就参与劳动,学习扫地、做饭、种菜等真技能,还能体会劳动的价值,养成
以前很多学校的劳动实践只是 “走形式”,比如一学期组织一次去农场摘菜,孩子只是随便体验一下,学不到真正的技能;还有的学校把劳动当成 “惩罚”,调皮的孩子才会被安排扫地,让孩子觉得 “劳动是不好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劳动实践成了日常,比如每天放学后,每个孩子负责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擦桌子、捡垃圾,保持自己的 “小天地” 干净;每周安排一次 “班级劳动日”,分组打扫教室、整理图书角、擦拭窗户,让孩子分工合作,学会团队配合。
在四川某中学,学校有一块 “班级责任田”,每个班级负责一小块地,孩子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全程参与。比如初二(3)班的孩子种了番茄,从翻土、施肥、浇水,到后来摘番茄,都是自己动手。收获的时候,他们把番茄带回家给家长做菜,还在班里举办 “番茄宴”,分享自己做的番茄炒蛋、糖拌番茄。学生小田说:“以前不知道种番茄这么难,要天天浇水,还要防虫子,现在吃到自己种的番茄,觉得特别香,也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
除了校园里的劳动,学校还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比如布置 “家庭劳动任务”,每天帮家长洗碗、擦桌子,周末打扫房间、洗衣服,家长拍照记录,学校每周评选 “劳动小能手”。在浙江某小学,很多孩子通过家庭劳动,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比如三年级的孩子会煮面条,五年级的孩子会炒青菜,家长们都说:“孩子现在更懂事了,知道帮家里干活,还能自己照顾自己。”
不过有些家长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干重活,比如孩子想洗碗,家长说 “你洗不干净,我来洗”;还有的学校因为担心孩子受伤,不让孩子参与种菜、锯木头等稍微复杂的劳动。对此,学校会通过家长会告诉家长劳动的重要性,让家长理解 “适当劳动不会累坏孩子,反而能锻炼能力”;同时做好安全防护,比如教孩子正确使用工具,给种菜的孩子戴手套,确保劳动安全。
劳动实践能让孩子学会技能、懂得感恩,还能培养责任感。未来,会有更多学校深化劳动实践,让劳动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 “爱劳动、会劳动”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