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践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批农民转移进城,集中居住在城市新型社区成为了新市民。在农民市民化转型中暴露出社会结构、市民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把新市民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怎样破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这一新课题,我们在今年的社区教育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一、把新市民教育纳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新市民进行社区教育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需要
新市民身在城市,户口在农村,这种人籍分离的情况,因缺乏管理主体而缺乏归属感和依靠感。此时,能够代替新市民原有管理主体,重新让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依靠感的就是其居住地的城市社区组织。因此,城市社区不应该排斥社区内的新市民而应该主动把他们吸纳到社区生活和管理中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给予他们与城市社区居民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对他们进行规范和管理,让他们在城市社区生活中有家的感觉。新近出版的《社会公正论》认为平等的主要适用范围在于,强调社会成员身份和基本权利的平等,强调机会的平等,强调社会调剂的合理性等等。新市民作为人民中一员,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从社区教育上讲,新市民和其他社区成员一样,应该纳入社区教育对象中来。
(二)对新市民进行社区教育是发挥社区教育优点的需要
社区教育具有以下优点:(1)社区教育的免费开放。由于社区教育直接作用于小局域的经济文化,学员就近读书,无交通麻烦,更不设立食宿等服务部门,又由于社区居民中的离退休专家学者,自愿参与,师资费用大大节省,这为新市民接受教育降低了成本。(2)社区教育内容实效化。社区教育很大程度上解决新市民进行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的需要,符合新市民转移就业的迫切需要。例如,为解决失业问题的技能培训、服务行业的家政培训、人力资源的培训、计算机教育培训等。(3)社区教育目标的人性化。社区教育在目标上更接近人文精神关怀,例如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邻居关系调节,老年心理保健,育儿知识、法律知识讲座等,这都能使新市民在社区中找到心理依托和家的感觉。(4)学习时限的灵活化。社区教育由于与居住地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大家提供学习资源环境,能让大家在自己有时间时学习、愿意学习时学习,与工作协调发展,这也符合新市民对受教育和日常工作两不误要求。
(三)对新市民进行社区教育是丰富社区建设内容的需要
社区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社区各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社区教育的作用。在新市民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新市民的社区教育不可避免。在社区经济方面,通过社区教育,培训社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在职新市民的专业技能,改善投资环境;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新市民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社区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不适合社区发展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在社区心理建设方面,通过社区教育增强新市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总之,社区各要素的发展,都需要包括对新市民在内的社区教育的配合。
二、社区教育中对新市民教育的模式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市民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因此,社区教育在对新市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必须根据新市民的需求,多形式、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做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的结合。
在教育培训的教学形式上,可采取开放、业余的方式进行,以方便新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为原则,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区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新市民的教育培训,无论是社区学校模式、社区企业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三、在社区教育中加强对新市民教育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舆论导向,提高对新市民教育培训的认识。
社区要把新市民教育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将新市民教育培训纳入社区教育年度计划当中,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市民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细则。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手段,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市民教育培训的有关政策,及时提供新市民教育培训咨询、中介服务以及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的信息,推介新市民教育培训、创业的成功典范,营造关心新市民教育培训、善待新市民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培训,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关系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调动新市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区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新市民的不同素质,以就业指导培训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尊重新市民自身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因人、因材施教。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少以及体力要求不高的行业的实用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业,另外也可开展一些家庭手工业技能的培训等;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的新市民,应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如厨师、创业、计算机等,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动收入。
(三)建立城乡社区教育体系,促进新市民教育社会化
开展新市民社区教育的难点是通过政府统筹,合理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益。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建立从新市民输出地到输入地社区的、贯穿城乡的新市民社区教育结构体系。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不断拓展教育内涵,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培训。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就地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既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增强科技投入,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新市民流入地社区教育,不应排斥区内的新市民,而应主动吸纳他们,为他们提供引导性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获得归属感和依靠感。尽可能给予他们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对他们进行规范和管理,让他们在新的生活中有家的感觉。对那些在转移前未经培训的新市民,根据需要进行特殊的职前培训。再次,企业和用人单位,应该注重新市民的在岗培训,使之适应企业组织文化和技术需求,在技术更新时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再培训,使之适应并促进组织的发展。最后,社区教育要加强社区、企业与学校有关新市民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实现科技兴农,稳定农业经济基础地位;加强二三产业技术的推广,实现稳步转化,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度。
(四)锐意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新市民参与热情和成效
立足新市民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成效。要在增强操作实践性的前提下,大力探索实施“订单式培训”,促使新市民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城市生活;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和完善课堂研讨、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现身说法、学员论坛、拓展训练等多种研究式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开辟网上教育课堂,建立网上知识库,拓宽知识传授和经验交流的空间与渠道,克服新市民较为分散、流动性大的困难;社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武、新市民演讲赛、专题讲座、读书竞赛、征文笔会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学习与工作热情。
总之,社区教育要通过上述工作,积极参与新市民的教育培训,让广大新市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新市民及新市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激发新市民自我求发展的强烈欲望,激活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版权所有:江阴市澄江街道党校,江阴市澄江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江阴市澄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苏ICP备13049371号 江阴网站建设:联创科技